发布日期:2013/10/29浏览次数:4096
■本次雕塑展作品都带着鲜明的日常性
一个封闭的空间,一盏光线昏黄的吊灯,灯光与一根水管中不断涌出来的水滴,都洒在了一个表情孤单的瓷娃娃的头顶,然后,水滴又溅落在地上,地面上布满了豆子,豆子在水的浸泡作用下,逐渐都发芽了,幽暗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生命萌芽的气息……
10月25日晚,由东莞21空间美术馆主办的“形塑——新具象雕塑专题展”在21空间美术馆开幕,在这场展览中,17位来自北京、重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艺术家,展出了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利用的材料不同,但都在用其鲜明夺目的造型,传达艺术家们想要表达的隐喻,正如艺术家余洪斌在他的“瓷娃娃”作品中想要传达的——“我想让人看到一代人的孤独感”。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29日。
具象语言的多样呈现
正迎着展厅的墙壁上,展出的是罗氏兄弟的作品《历史的天空》。受“后八九”波普艺术潮流影响的罗氏兄弟带来了与以往的艳俗艺术不同的行为与雕塑结合的作品,是一排排战士的雕塑,让人联想到历史上战争的残酷。
展品旁边的投影屏上,还在循环不断地播放着整个作品制作的过程。 香港艺术家谢淑婷以陶泥制作成薄如蛋壳的瓷衣,运用母亲从前学习裁剪和英文的两本书展示记忆,将日用品转换成白瓷来表达对某种易灭记忆的温存……
本次专题展由杨小彦、胡斌策展,共邀请了17位艺术家:罗氏兄弟、曹晖、陈洁、黄淋、魏华、陈克、梁言康、张弦、洛鹏、夏天、余洪斌、杨义飞、郭谦、吴德灏、戴耘、杨光、谢淑婷。
每一个艺术家,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具象手法来塑造对象,虽然刻画的精微度和风格各异,实施的程序和利用的材料也不同。
“‘形塑’首先强调的是对于形体的一种具象把握”。胡斌说,“具象雕塑在母题、空间、视角、质感、构形等方面已经演绎出与过去迥然有别、极其多样化的形态。”
在胡斌看来,本次展览的作品,凭借着艺术家各自独特的具象语言,从自然物、日常品的改造到社会景观的观照,从身体内部的剖析到群像的解构,从传统的挪用到当代观念的拓展等不同思考取向得以清晰呈现,给观者带来异样而深刻的视觉与心理体验。
探讨城市与公共雕塑的关系
在21空间美术馆的玻璃展厅下,艺术家杨义飞将常见的“黄色塑料排档椅”放大了几十倍,放置在醒目的位置,其夸张效果引人注目。
杨义飞本来以为,“排档椅”仅仅是广东特色,只是在广东地区到处皆是,但后来才知道,“排档椅”在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有可寻觅到踪迹,这不禁让他开始思考“物”的地域性。
而余洪斌的“瓷娃娃”也成为了本次展览中的一道风景,他将许多作品,藏匿在建筑物的角落甚至是排风气管道上,让观众去寻找他的作品。他甚至不肯透露他的“瓷娃娃”具体有多少件。“你们就把它们当作真正的孩子吧,孩子都是敏感而脆弱的。”而他在创作作品之前,还曾大范围地采访一些儿童,并从中感受到了当代独生子女一代的孤单。
这些作品都使雕塑具备了让人想象的空间。
近些年来,东莞的美术展览非常多,但是雕塑展却屈指可数,尤其是此类带有较强当代探索意味的展览,更是少之甚少。而本次雕塑展的举办,在广州美术学院黎明院长看来,“对于东莞这个城市能关注城市与公共雕塑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前瞻性。”
“但是你们不能把这些雕塑展想象成‘高端艺术’,”杨小彦说,“恰恰相反,这些作品都带着鲜明的日常性,它们都有接地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