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阅读

交错的视觉与社会拼图——广东当代艺术群落走读

作者:胡斌发布日期:2013/4/17 20:25:06浏览次数:6644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时也激起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群落和组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经济条件、环境氛围、教育背景等等。它们不少是针对目前的艺术系统而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的组织方式,但它们的介入多少改变了这个系统的生态,并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说到广东当代艺术的生态,我们知道,较于北京、上海,广东当代艺术的民间活动和收藏还谈不上有多浓厚的氛围;为数仍不算多的当代艺术机构沿着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着,甚少出现什么火爆场面和惊人之举;自然形成的几处艺术家聚集地也没有任何示范效应。但若反过来看,这样的状态也意味着广东的当代艺术被系统整编的强度还不太大,艺术创作和空间发展更多的是以自我意识倾向与个体选择为前提,较少出现艺术生产中心区域利益追逐的焦灼心态。

  值得欣喜的变化是,因为外在大环境的影响,学院对当代艺术采取了较之以前更为开放的态度,并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系科和课程;艺术机构方面,除了公立美术馆作为重要的展示平台外,民间当代艺术机构虽然此消彼长,但总的来说日趋活跃。此外,不少区域形成了当代艺术家的聚集地,活动组织日显频繁;同时广东当代艺术家赴外参加交流计划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多元空间并进,尤其是民间空间日渐扩大的趋势无疑给广东当代艺术的自由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但是面对这片区域的当代艺术生态,尤其是其中的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群体,我们的学术梳理工作明显是不够的。广东曾经有过持续性的“新青年大展”以及有关本土当代艺术生态的序列展览,但现已中断。虽然美协和部分高校、部分画廊也不时举办一些区域的集体艺术展,但缺乏整体的学术规划和持续性,尚不能对本区域构成足够的影响力。

  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态势,21空间美术馆力图对广东地区的当代艺术群落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生态调研。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既有艺术群落现象的整体呈现,又不乏重点个案研究,且极力凸显新兴力量的文献性质的大型展览,并配套出版相关文献集,以此作为对目前广东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次生动观照。

  我们的调研从广州开始,走访了大学城、小洲村、Loft345、海外花园、3号线、伍仙桥等处。严格来说,大学城不能说是一个群落,但是自从这一大规模的高校群在偏离市区的“孤岛”建立起来后,这里便逐渐形成一片新的人文生态。一些青年教师长期驻扎在此远郊之地,久而久之,心态和对艺术的体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也在这远离尘嚣的特别区域中逐渐产生出某种创作交流和组织的模式。更有意思的是,围绕着大学城衍生出的社会生活形态。附近的村落因为大批学生的加入而改变了产业结构,餐饮、租房、学生培训、各类生活品小店的业务开始繁荣起来,而南亭村和小洲村因为不少艺术生和青年艺术家的入驻而成为了依傍大学城而形成的艺术聚集地。在它们当中都集聚了不少艺术家工作室和相关的小型民间艺术空间。小洲村还诞生了由美术院校毕业生自发筹划的极富草根性的“小洲青年艺术节”,力图呈现小洲村青年艺术家自由聚合的状态,在某个时段同时引爆,遍布村庄的各类空间和角落。

  在广州美术学院的老校区这边,周围早已产生某种有别于学院教育模式的思想和艺术的汇集地,比如博尔赫斯书店、Loft345等。前者集出版、展览、交流、研讨、文献管理于一体。在当代艺术界,它因举办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展览、讲座,从事联络艺术家的工作以及本身作为作品参展而产生不小的效应。后者则主要是一个相对松散无序的美术学院师生交流、娱乐和展示作品的场所。因为这种课外的师生的自然聚集和交流,也因为房租和交通的原因,不少美院师生在附近的Loft345和海外花园开辟工作室。主要由美院师生构成的另一个群落——3号线的形成则有些偶然,起先是因为几个老师在地铁3号线南端的某处楼盘置办工作室,低廉的房租和宽阔的空间吸引了一些本就与这几位老师有着密切关系的青年艺术家们,遂逐渐形成一个小有规模的聚集地,且以团体的形式举办过好几次展览。

  而大约在2002年诞生过一个集合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教育学院部分教师的绘画团体——“3号线”艺术编组。其后,“3号线编组”的一些成员逐渐分散各处,但是他们的影响持续发酵,承接了其曾经的工作室聚集地的青年艺术家们便受到直接辐射。他们以“伍仙桥艺术工作室”的名义向外界传播其创作和活动信息。

  对于我而言,所生活的城市广州是比较熟悉的区域。而当我们将视野投射到整个广东时,深圳则是不能缺席的城市。这个城市不遗余力地推动了众多常规性大型展事,美术馆和各类艺术机构众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不小的影响。但是,我们对于深圳本土的艺术家的了解甚少,调研也显得准备不足。经由一些策展人的介绍,我们访问了不空间、T6艺术区、观澜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参观了他们的工作室,并与他们进行了有关深圳本土艺术生态的座谈。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在这个素以经济著称的城市,本土青年艺术家的状况相比很多广州青年艺术家来说显得更加边缘化,发生在身边的不少大型艺术展事和艺术机构的建设并未与其创作和活动发生致密的联系。当然,这次考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以后我们还需要与了解当地艺术生态的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或许才能有更准确的评判。

  以上叙说广东当代艺术的生态时,基本集中在广州、深圳这两大城市,另外我们知道,在偏远的阳江,还有以郑国谷为首的阳江小组在活动,其他区域便似乎都是当代艺术的盲区了。而实际上,近些年来,在顺德、东莞也开始萌生当代艺术的活动和空间。广州与顺德的一些艺术家、策展人曾在顺德德胜河边的旧厂房自发筹办当代艺术的展览。在展览所在地,一群年轻的艺术家还以艺术的名义起到了挽救部分面临拆迁的旧厂房、干预此区域发展规划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了德胜当代艺术空间的建立。而在东莞的莞城区,21空间美术馆即将开馆,将以地区艺术发展和文化创新作为首要研究与展示的对象,并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审视其价值和意义。

  概而言之,这些艺术群落是伴随既有艺术系统而来的,但是他们的聚集则呈现出艺术的多元化和灵活的自主性,他们在各种压力和既有势力的缝隙中争取空间。而反过来,这些群落也逐渐影响着既有的艺术版图,使得高校、美术馆及非盈利空间,以及商业的系统对其所涌现出的现象给予回应。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此次的广东艺术群落考察还有诸多不足,首先是限于认识和各方面资源的局限,所走访的区域不够深广;其次是因为21空间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主要着眼于中国当代油画,它使得我们将更多的力量放在了油画考察方面,而暂时难以做到最全面的艺术群落的展现。当然,我们说,因为人群组成、艺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艺术群落聚集的艺术家也多以油画创作为主。尽管存在各种欠缺,但是通过这样的艺术群落调研,我们还是较之以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以及面临的各类具体的问题,比如艺术潮流、市场、学术平台,以及生存压力和社区变迁等等。联系到全国艺术群落的情况,各处艺术区房租涨价和拆迁、生活条件恶劣等情况对于广东当代艺术群落也有不小的影响,这使得艺术群落常常处于一种聚散不定的变动当中。

  在群落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策划了一个联展,名为“视觉交叉体”。这是对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势力创作特征的表述。从图式语言上说,他们的表达综合了极其多样的元素,呈现出视觉、思想及背景学科的交叉性质;从艺术群落的构成来说,这些群落的组成成员和涉猎范围亦体现出枝枝蔓蔓、纵横交叉的复杂征貌。同时,艺术与生活交错、纠葛在一起,视觉的经营也只是他们工作的一个面向,内里往往还存在着种种个体系统的建构。在一些参展者身上,我们看到艺术日益逾越以往界限,进入和拓展着更为广阔的知识和生命体验的领域。而艺术家的行动亦如城市游牧者一样,或聚或散,迁移不定,参杂于不同部落,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与艺术天地。我们希望通过以此为主题的展览,带领大家走进那些鲜活的艺术个体以及其置身的群落地图。在展览开幕当天,我们还将举办邀请全国各当代艺术区域策展人、机构管理者、批评家参加的中国当代艺术群落生态研讨会,以便获得一个对广东当代艺术群落全景式的思想体认。

  这次活动也是21空间美术馆将要推出的“具象中国”的系列项目之一。西方写实主义和具象手法进入中国并经过长时期的本土整合。现如今,在母题、空间、视角、质感、构形等方面演绎出极其多元化的形态。我想,“具象中国”当然与中国当代艺术中各种具象的视觉表达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力图展现当代中国具体而微的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现象。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和中国当下的问题有效连接起来。我们现今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深刻变化的时代。那使人震慑的环境景观改造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变化,不仅是艺术实验,也是社会心理与现实问题研究所极为关注的课题。当代艺术群落的调研与展示无疑是吻合此计划的目标的,我们准备让此活动一直持续下去,构成一份不断增长的当代区域文化与艺术研究的重要档案。

  关于这一调研和展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又是针对年轻艺术家。一是因为艺术群落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年轻人;二是因为我们发现青年艺术家仍然缺乏合理的平台,不少人的创作还未定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而我们乐于进行这样一种极具行进感的艺术文献跟踪。我们知道,这些年,青年艺术家的集群展出现扎堆的现象,商业机构抑或非盈利美术馆均投入了不小的力量来举办青年艺术家的联合展览,或是提名推荐或是海选,不一而足。针对青年艺术展览的操作机制和青年艺术创作本身,也产生了不少批评,有的批评甚至很尖锐。但这些批评并不是说应该停止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而是提醒我们反思现今操作和展示年轻艺术家的系统和平台的问题。走入各艺术群落,就是想听听年轻艺术家自己的声音,当然,正如前面所说的,我们的调研和主题归纳及展示肯定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那么,就让年轻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以及年轻的21空间美术馆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