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阅读

具象的背面是想象

作者:李立来源:东莞时报发布日期:2013/10/24浏览次数:3473

分享到:

 

 

黄色塑料椅

 

  两层楼高的塑料椅、抱着可乐瓶的中国娃娃、报纸包裹的景观、用鞋子当牙齿的头颅……当你走进当代艺术作品展时,会有种走进二次元时间的感觉,这些作品不仅超乎你的审美习惯,更能引领你的思维走进另一片天地。

  本周五,将在莞城汇峰中心的21空间美术馆开幕,这是东莞首次举办大型当代雕塑作品展,参展的17位艺术家来自北京、重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此次参展的作品大都在国内外的展览享有较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接近当下当代艺术潮流的机会。展览时间为10月25日至12月29日。

  开展前夕,本报记者独家探访21空间美术馆,通过和艺术家的对话,在具象的作品中去探寻想象的源头。

  黄色塑料椅 有时现实恰恰和想象相反

  一走进美术馆,一张巨大的黄色塑料椅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街边巷口,大排档、士多店、甚至是人家里,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塑料椅,总是被人坐在身下的椅子,当你从它们身下穿过时,会有种既新奇又耐人寻味的感觉。

  在艺术家杨义飞看来,这是一块属于塑料椅的纪念碑。在这块“纪念碑”周围,是数十幅塑料椅为主角的照片,它们来自广东、澳门和欧洲,尽管照片中的风景不同、人种不同,但塑料椅像是一个超越国度和民族的符号,把这些风景与人串联在了一起。

  一开始,杨义飞把塑料椅当做是能够代表广东地域特征的一件物品,因为在珠三角,这样的塑料椅随处可见。但去年他在欧洲游学时发现,在德国、在意大利,也有许多这样的椅子。这刺激了他的灵感,原本一件表达地域特异性的作品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他说这件作品提醒我们思维的狭窄,文化的想通远远超乎我们想象,当我们以为自己很特别时,其实其它地方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的。

  抱可乐瓶的中国娃娃 好看好玩的外表下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塑料椅旁边是一件金属雕塑,一个传统年画中经常出现的大胖娃娃正抱着一支可口可乐的瓶子。这是罗氏兄弟的雕塑作品《欢迎,欢迎》系列中的一件。罗氏兄弟告诉记者,之所以把年画中的中国娃娃和可口可乐组合在一起,这和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

  十五六岁时,罗氏兄弟曾创作过不少主旋律的年画,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可口可乐工厂就设在他们的家乡广西,舶来品的大量涌入带来的文化冲击给他们提供了灵感。上世纪90年代,他们把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创作出了《欢迎,欢迎》系列雕塑作品——年画中的大娃娃和各种外国名牌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

  有人看到他们的作品会乐开怀,有人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了对于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罗氏兄弟却说,他们的初衷是积极向上的,是想表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一件上世纪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其身上自带的意义也变得更加多样。罗氏兄弟坦言一件具有争议的艺术作品才是好作品。艺术没有中庸之道,它就是要通过表现来传达思想和情绪。

  被报纸缠绕的风景 你可以是观众,也可以是创作者,更可以成为作品

  和其它展览不同,当代艺术作品展更强调观众的参与性,除了可以合影、触摸之外,不少作品现场同时也是一个创作的现场,观众的一些应激反应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有的作品,则需要观众的共同参与来完成。

  当记者到来时,艺术家黄淋正和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忙碌地装配着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景观,由木板、木条等材料搭建起来,之后缠绕上旧报纸,现场还有不少人和动物的造型,也都被缠上了报纸,黄淋说它们都是从在重庆举办的展览带来的。

  从展览开幕到闭展那一天,黄淋的这件作品都会出于一种“创作中”的状态,观众可以拿起材料和报纸,为景观中添加属于自己的一份创意。

  黄淋把这解读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一个状态:景观的搭建是一个过程,报纸的包裹是另一个过程,被媒介包裹起来的物品,其原有语境下的意义都被抽离,又恢复到了“无”的状态。

  听上去很玄,但这些玄之又玄的意义却是由一个“好玩”的过程造成的。艺术家有他们的创作动机,记者在现场却把这看做是一种反讽:媒体的包裹遮蔽了物品本来的面目。或许这就是当代艺术作品的魅力,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不同身份的人也能从中找到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