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阅读

艺术改变中国之东莞(一): 谁是艺术界的“恒大”?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发布日期:2013/7/23 9:40:21浏览次数:3376

分享到:

 

东莞可园

  导言: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腹地,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珠三角工业发展重镇,被喻“广东四小虎”之一。但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忽略。曾经,爱国历史文化为东莞涂抹上传奇的色彩,有历史标志痕迹意义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古战场遗址,历史博物馆、海战馆等承载着东莞人引以为傲的历史。其实,早年的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著名画家邓白,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那么近年东莞政府为什么又要极力推动文化发展,将城市转型方向重心偏向文化艺术事业建设?  

  城市的文化转型靠企业?

  改革开放以前,东莞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粮农生产基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对外加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转变,迅速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成为南中国最具活力的发达地区之一和全球重要的通讯、电子、计算机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据资料显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44.56∶43.82∶11.62转变为2003年的3.1∶54.2∶42.7。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就提到东莞的地域优势,“广深高速的2/3是在东莞境内,东莞经济发展那么快就说明东莞有地理上的优势。但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把地理优势转变成文化优势,不是指东莞本土的艺术,而是说要突出珠三角的文化地理优势。这三十年的发展让东莞有如此好的经济基础和背景,文化地理和经济基础的优势,东莞就应该建立一个平台。东莞作为一个发散地,整合珠三角的艺术状况,不是一个狭隘的东莞主义,而是整个珠三角的一个状况,我觉得这是建设文化东莞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莞的城市形象变得负面:“性都”、“血汗工厂”、“东方斯巴达”,这些妖魔化的名号,让东莞人极感委屈,东莞市政府对此也百般无奈。既遮蔽了东莞的经济成就和文化底蕴,也左右了世人对东莞的评价。不了解东莞的人,可能还误以为色情业是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在去年9月,东莞政府计划推出了一系列的城市宣传短片,以此为自己“正名”。这种烧钱的方式,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让人质疑。在周边城市如深圳、广州、佛山等极力打造艺术名城之际,东莞也希望打破自身文化落后的局面。  

  在东莞本土的艺术氛围如何,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如何,无疑是东莞政府“正名”的方向标。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东莞的经济发展,主体上是由国家主导之下设定的,早期设定为“国际制造业城市”,文化艺术配合《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纲要》,这几年叫《珠三角规划纲要》。《规划纲要》里有几个量化的标准,就是产业化。重点是这五年里,我所理解的文化名城建设是政府与民间怎么去结合的问题。我们美术馆全额拨款是配合市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步骤去做。我们主要以繁荣为基础,比如设定岭南美术节,岭南美术节是两年一届,做了很多届,也成功获得了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国家文化部也注入资金推动这个项目的开展。但是这个美术节往前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约束性,就是它只能是普及,没有特定的切入点,对于提高艺术领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它是把资源整合的概念。在这几年里,岭南画院跟岭南美术馆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我认为就是做资源整合的工作,以这里为硬件把各方的软件带到东莞来,为东莞营造氛围。

  东莞的城市化转型究竟该如何正名?雅昌艺术网在专访杨小彦时谈到,严格来讲是东莞的文化发展刚刚开始。他在东莞这几年,和很多地方老板、官员见面时都提及,不要以为推动那些并没有达到专业水准的本地艺术家就是为东莞服务,“东莞的优势在哪里?我不断跟他们说是地理优势,东莞的地理优势在这一两百多年的珠三角历史中一再呈现。东莞的第一阶段是“虎门销烟”,近代史从广东东莞开始;第二段是革命根据地,大岭山游击队是东江纵队的源头,也从这里开始;第三段是偷渡;第四段是世界工厂。这些都说明东莞一直有地理优势的存在,整合地理优势才是做文化东莞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不断地阐述这个观点,不要把文化建设看成是狭隘的推动本土艺术。当然那些也很重要,但是艺术是有等级的,不能总是做低等级的事情。东莞21空间美术馆是由东莞政府立项,而民营公司投资。什么样才是正确的本土收藏?是一个多赢的局面,收藏家赢、投资者赢、政府赢、艺术家赢,那么这个平台的优势在哪呢?东莞的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优势结合在一起,而21空间美术馆就是一个体现,它具有国际化的高度。”  

  杨小彦还说道,“这个观点转变成另一种方式就是我赞成地域主义,赞成本土化,但是必须是全球化视角中的本土化。珠三角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东莞珠三角的人从来不知道一个事实:设计CCTV大楼的著名建筑师库哈斯在1998年率领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帮学生在珠三角做了三个月的考察,之后写就了一本书叫做《大跃进》。库哈斯告诉世界,珠三角是属于全球化的重要成份,库哈斯的做法已经提醒我们,珠三角的本土化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不等于西方,所以我们要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但背后是全球化的概念,我们要去掉或者过滤掉全球化的模仿。中国如今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坚定的认为珠三角和东莞的本土化就是全球化其中一个内容,但它必须是全球化的一部分。这个空间也有这样的文化含义,我们要把它细化,不断地变成一些展览,使我刚刚说的理念逐渐成为一个可触摸的文化事实。”

21空间美术馆空间

 

  企业助推艺术发展?

  在全国各大城市注重文化发展、推广软实力的大环境下,东莞文化内涵这张城市名片,通过各类宣传短片、口号再次得到重视,此外,政府是否通过各种尝试,尤其以重点文化扶持文化发展,如从可园、美术馆、知名企业家(艺术品收藏家)等入手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品牌?杨小彦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首先需要政府和企业认识到这个问题,于他而言,需要不断地做说服工作。在他看来,广东人的好处是实际,实际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钱要摸得着、数得着才可靠。但是文化是摸不着、数不着的,所以向很实际的人讲文化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三十年特别是这十几年,为什么北方的文化在上升?因为北方人相信抽象价值,这是胜于讲实际的珠三角人的一个长处。他要想办法告诉他们实干精神和相对抽象的文化理念是可以提升这片土地的。“他们也很着急,不知道再怎么提升了。也许现在就是一个历史的机会,大家有了共识然后再把共识落实,一起研讨这个共识把其变成一个可操作性的项目。”如何认识这个抽象的价值?如何认识所谓的本土性,这个工作他做了很多年,现在还在继续。21空间美术馆的成立就是他多年努力的一个结果,“说明其实还是有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人开始认识到我说的这个问题。他可能就会获得一个相对更高的起步平台,开始用实际的眼光看待文化。”文化既抽象又实际,但是文化不等于广场上群众的载歌载舞,不等于诗书画印到处飞,不等于唯美的摄影,它与社会潮流有紧密的关系。  

  杨小彦还举例说明,比如东莞的篮球队在引进外援后,在各大比赛中抢尽风头,也为东莞的体育事业注入强大的活力。相对于文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的东莞而言,在实际操作中可否采用这样的模式?杨小彦就此认为,篮球队作为体育项目还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在珠三角的发展中,所有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都没问题,只有文化摸不着、看不见。所以篮球队是篮球队,但是篮球事业要成为一个文化仍需要花点功夫。什么叫文化东莞?群众的载歌载舞很重要,普通群众业余的文化消费也很重要,但文化一定是高层次和普通层次的结合,一定是一个普及和提高的结合。如何提高就需要有一种相对抽象的研究能力,这对于珠三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引外国城市规划理论,如引进英国以乡村工业的高度发展的城市化,经过28年的发展,东莞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东莞不像农村,也不像城市”,高度城镇化,每个镇是一座城市,镇中心高楼林立,城市中有城镇、城镇中又有城市是东莞特色,东莞城市化推进在过去20多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由一个典型的南方农业县变成了颇具现代化水平的城市。  

  据悉东莞硬件非常齐配,博物馆、图书馆、广场,包括政府文化投入,明显都比很多地方要强。莞城一个文化周末财政投入是600多万,在许多地方是不能比的。这些硬件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东莞开始形成自身与文化相关的龙头产业,印刷业、文化娱乐业、酒店业都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载体。印刷业在东莞有2900多家,年总产值270亿,通过这样的龙头产业,可以带动非常多的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而这些都是东莞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广东美术馆与深联地产联手创建的广东美术馆东莞(御花苑)分馆。虽然分馆位于社区内,却是广东省首个卫星城美术馆,亦是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分馆,并以“巨匠心影——毕加索版画(珂罗版)展”拉开序幕,其阵势一点也不弱于大型的美术馆。随着“艺术地产”理念的深化,广东美术馆东莞(御花苑)分馆更是在2007年进入改造扩建阶段,并于2008年5月13日再次开门迎客,并正式更名为“广东美术馆深联美术馆”。深联地产总裁张田同在扩建后的新馆开幕时谈到,“2004年至今,深联美术馆每年运营成本300万元,加上作品收藏费用200万元和已经投入资金,总开支超过5000万元”。张田同还透露,扩建后的深联美术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拥有约2750平方米室内展厅,分为“1实验厅”、“2主展厅”、“3精品陈列厅”三个展区。   

  近期,东莞的民营企业宏达集团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莞城市中心的汇峰中心开设了21空间美术馆,宏达集团的董事长袁斌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谈到,从“十二五”以后,“十二五”国家规定文化产业链,拉动文化带动经济,从我们集团来说也是往这个方向在发展,因为我们集团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更重要的是说东莞市人民政府包括我们莞城区街道办事处在这方面也加大了力度,我们美术馆有今天的规模确实是离不开政府大力的支持,否则我们如果单单一个民营企业,建这么大一个馆压力也蛮大的,当然资金是我们自筹。

 东莞岭南美术馆

  建设美术馆是最佳选择?

  东莞近年不论是公立美术馆或是私立美术馆,都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应运而生。细数现已成规模并走上正轨的就有东莞莞城美术馆、岭南美术馆、21空间美术馆、旗峰山艺术博物馆、深联美术馆等艺术机构。   

  东莞最早出现的面向公众的公共文化场馆是东莞博物馆。东莞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1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至今已有80年历史。改革开放后,东莞的博物馆事业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东莞开始实施“文化新城”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实行“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的发展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大力建设历史资源、产业配套、民间收藏、休闲消费四类小型专题博物馆。到今天为止,东莞已有各类博物馆27座。其中社会力量博物馆,即“民营博物馆”,在数量上占据了很大比例。   

  2004年,广东东莞市政府决定于东莞的历史名园“可园”旁边筹建一个包含美术馆的新型的画院,2008年4月,这个总投资约1.2亿元的新型画院终于伴随着东莞首届岭南艺术节的举办而正式投入使用。从此,岭南画院和岭南美术馆就成为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而被学界认识。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在接受雅昌艺术专访时介绍到,“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在2008年4月22号启动,筹建大概花了五年多,在这期间我们走访了中国很多地区的画院,包括北京画院、上海的油画雕塑院、深圳画院等,最后确定按照深圳的模式,启动后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以岭南画派为起点,因为这里是策源地,但是我们的重心不是岭南画派,因为这是脉络关系,从岭南画派出发,主体上还是在现当代艺术家、艺术现象,从这里选择学术点。在五年的时间里做得比较多的工作就是收藏了一部分现当代岭南艺术家的作品,传统的岭南画派作品的收集反倒没有怎么涉猎。在东莞,岭南画派第一代画家的作品的收藏并不在我们这里,我们主体上是第二代、第三代和其后的,比如关山月、黎雄才之后的陈金章等。”   

  与岭南美术馆性质相同的兄弟单位莞城美术馆,同样也是由政府出资主办。莞城美术馆从2007年8月开始筹建,2008年2月1日正式开馆。美术馆的空间建筑本来是区政府的写字楼,打文化牌为主,把一楼、二楼改建为美术馆和图书馆,该馆是在这个基础上被改建而成。因为区领导的重视,所以定位是以经典的中国书画为主。“我们也发现,包括岭南画院在内,广东的美术馆主打中国书画的,不管是展览、研究还是收藏都有很深的积淀。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图书馆藏书票和小版画进行了一个品牌的打造,当时每年都会做小版画、藏书票以及水彩。但是收藏和研究还是以中国书画为主,只是现在慢慢地转移到水彩的研究以及小版画、藏书票的一些收藏工作。因为我们的环境所影响,所以我们在展示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当时政府领导给我们的方向就是一个非常小的馆,跟21空间美术馆、岭南画院和周边的馆都是不能相比的。”莞城美术馆馆长谢钧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说到。   

  作为东莞第一家民营美术馆,21空间美术馆希望跟岭南美术馆和莞城美术馆建立一个东莞美术馆联盟,形成一种协助方式共同策划展览。21空间美术馆执行馆长黄晨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在某种意义上讲,21空间美术馆也是在这个产业转型、文化造城的背景下产生的。东莞的制造业经过快速发展后,面临着如何升级与留住人才的问题,文化创意会为产业的转型与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21空间美术馆作为一个民营美术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的资金来自一个企业,文化艺术事业如何去回报呢?也许它不是一串数据,而是一种价值观与品牌的提升。努力去做一个个案,与各个层面发生互动,文化创意才能真正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文化艺术事业的经营就跟一个企业的品牌经营一样,它是一个马拉松式的不断生成的工作,一个好的理念,需要通过团队协作与良好的管理去完成有形的艺术项目或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