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阅读

具象雕塑作品东莞展“形塑”

作者:李培、林泽曼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日期:2013/10/29浏览次数:3340

分享到:

 

《数象时代—思想者》陈克作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培 实习生/林泽曼)10月25日,“形塑——新具象雕塑专题”在东莞21空间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北京、重庆、广州、深圳、香港的17位艺术家参展。众所周知,自20世纪早期引入西方写实主义雕塑起,中国雕塑逐步建立起西式的具象创作与教育体系,但本次展览推出“形塑”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

  本次参展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同以“形塑”为题,无一例外地采用具象手法来塑造对象。策展人之一胡斌表示,本次展览从“形塑”主题出发,重新回归雕塑的塑造意义层面,意在展现目前具象雕塑在母题、空间、视角、质感、构形等方面与过去迥然有别、极其多样化的形态。同时,“形塑”表达的是对于社会及内心意念的塑造以及有关这种塑造的反思。

  利用废报纸垃圾制作

  雕塑家黄淋将当代的消费垃圾称为“后垃圾”。他认为“后垃圾”既是威权时代的“木马”,又是“廉价之美”的蔓延。因此他在作品《零度状态》中,便利用废弃的报纸来对当下的媒介景观进行反思。这种以报纸为原料的颠覆着意于对生活真实的建构:先是使用日常生活用品来搭建建筑的形态,雕琢出生活的原型。继而,再利用报纸对这个原型进行包裹。

  同样利用垃圾进行创作的还有雕塑家杨光。他的玩偶系列、瓜果系列是利用电路板等电子废弃物包裹出来的。这类失去意义的电子产品作为社会文明的代表性废弃物,在艺术家的手下被重新赋予了意义,而这意义的背后,正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无法恰当处理废弃物之间的悖论。评论家孙振华对此就做出了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废弃电路板也是一种文明的废弃物,利用废弃电路板所创作的雕塑,本身就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意味。”

  用雕塑表现“我自己”

  在本次展览中,香港艺术家谢舒婷的作品备受瞩目。她199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2003年毕业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现定居于香港,也到过英、法、新、马和其它国家。丰富的游历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女性的细腻也使她的作品较之其他艺术家的创作多了一层温情。她本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有《陶戏》:将日常用品搭上白瓷加以烧制,用以表达对某种易灭的记忆的温存。

  新疆艺术家余洪斌的作品也颇具特色。他的创作曾在国内国外等多地展览。此次参展的作品为《雨露滋润禾苗壮》。他之所以选择以孩子为题材,一方面是源于他那“悲催但却幸福”的童年经历;另一方面,是从16岁开始的长达5年的小学美术教师工作。他表示:“我在教育他人的同时,倒不如说我自身也被教育了,教化成了一种我对这种职业、行为以及孩子的一种莫名的爱,这种爱可以用惜爱、怜爱,甚至于失态的爱来形容都不为过。因此,我一直免不了持这种眼光看待儿童问题及至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余洪斌频频强调:“我在做我自己。”他称自己并不过分注重技巧和神秘性,他更喜欢直接,他的内心想法是怎样的,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观感就是怎样的。